什么是BE和BE试验?
BE,即为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2018年10月CDE发布了《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统计学指导原则》,其中阐述了生物等效性是“比较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差异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研究。可以用于化学药物仿制药的上市申请,也可以用于已上市药物的变更申请,例如新增规格、新增剂型、新的给药途径等。
2007年食品药品监管局令第28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说明了,生物等效性试验(BE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生物等效性评价标准包括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和Cmax)、几何均值比值、置信区间(CI)。简略来说,若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和Cmax)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CI)在80.00% -125.00%范围内(包括边界值),则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BE试验的研究设计
生物等效性研究可采用交叉设计或者平行组设计,通过以下图例来简略了解不同的设计方式。
“两制剂、单次给药、交叉试验设计”即为“两制剂、两周期、两序列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交叉设计。交叉设计可以有效减少个体间变异给试验评价带来的偏倚。在样本量相等的情况下,使用交叉设计比平行组设计具有更高的检验效能。如果需要准确估计某一制剂的个体内变异,可采用重复交叉设计,例如“两制剂、三周期、三序列”“两制剂、三周期、三序列”等。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使用平行组设计。平行组设计因个体间变异给试验带来的影响较交叉设计大,应有更严格的受试者入选条件,如年龄、性别、体重、疾病史等。而且需要使用合理的随机化方案确保组间的基线水平均衡以得到更好的组间可比性。
BE试验相关PV问题
从PV的快速报告方向来看,《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提及申请人获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后,对于临床试验期间试验药物发生的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pected Unex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SUSAR)以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信息都应进行快速报告,CDE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常见问答(2.0版)》中对药物及临床试验范围进行了解释。
药物包含与注册申请有关的中药、化药、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包含与注册申请有关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以及其他经过批准的临床试验(如增加适应症等临床试验申请),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试验,附条件批准药品需按要求完成的临床试验,以及上市许可批件中有特别要求的Ⅳ期临床试验。
并且指出在个例报告处理中,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以及其他经过批准的临床试验,填写IND受理号或补充申请受理号,BE试验填写受理号或备案号。
参考文献
[1]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统计学指导原则
https://www.cde.org.cn/zdyz/domesticinfopage?zdyzIdCODE=04af995337832a507fe27bde66f03eda
[2]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https://www.gov.cn/zhengce/200707/11/content_2602988.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3]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常见问答(2.0版)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ddea289e856a539aa70121ae04ec38ac
[4]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的标准和程序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f86be6d655db5c711fe660bef22c3b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