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技术】靶向G-四链体DNA结构:癌症治疗的新典范
2025-04-03 16:27

G-四链体(G4)是由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序列形成的非经典二级结构,通过Hoogsteen氢键连接四个鸟嘌呤碱基形成G-四分体平面,并通过层叠堆积稳定存在。这类结构广泛分布于基因组关键区域,包括端粒、癌基因(如c-MYC、c-KIT、BCL-2、KRAS)的启动子及其他调控元件,参与基因表达调控、DNA复制和基因组稳定性维持。

2.png

图1- 四链体DNA-G-四链体--作为药物靶点的潜力-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nucleic-acid strands

G-四链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生物学意义在90年代才逐渐显现——研究者发现其在端粒维持和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近二十年来,G-四链体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其稳定化可阻断癌基因转录与复制,选择性诱导癌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一、G-四链体作为治疗靶点的机制与潜力

G-四链体因其稳定性和独特空间结构具备成药性,靶向策略包括:

  • 转录抑制:稳定癌基因启动子(如c-MYC)的G-四链体,阻断转录因子结合以沉默致癌信号;

  • 端粒破坏:端粒G-四链体稳定化抑制端粒酶活性,限制癌细胞永生性;

  • DNA修复通路干扰:抑制同源重组修复(HR),对DNA修复缺陷的癌细胞(如BRCA1/2突变)产生合成致死效应。

3.png

图2 - G4配体对癌细胞作用的示意图概述


图2 - G4配体对癌细胞作用的示意图概述。大多数G4配体会导致细胞生长速度减缓,这种生长变化源于生物过程的改变。本图通过BioRender绘制,原文发表于《分子癌症》2021年第20卷第40期。

根据配体类型和细胞种类的不同,G4结构的稳定化可能引发以下效应:

(a) 端粒维持机制的改变;

(b) 致癌基因表达调控;

(c) 基因组不稳定性加剧。

作用机制(MOA)

  • G-四链体配体(如CX-5461)嵌入结构并锁定其构象(图2);

  • 阻碍复制叉推进和转录进程,引发DNA损伤(如复制应激、双链断裂);

  • 在HR缺陷型癌症中,未修复的损伤导致合成致死。


二、CX-5461:研发案例研究

CX-5461是首个进入临床的G-四链体稳定剂,通过靶向rDNA和癌基因启动子的G-四链体,诱导核仁应激并激活p53通路。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对HR缺陷的乳腺癌和卵巢癌有效(Drygin等,《癌症研究》,2011)。

2020年,CX-5461获FDA新药临床试验(IND)批准,早期临床试验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中展现潜力。其与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及铂类化疗的协同效应,凸显了联合治疗前景。

临床进展

  • IND状态:2015年获FDA批准;

  • I/II期试验: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中显示耐受性与活性(Hilton等,《柳叶刀·肿瘤学》,2022);

  • 联合潜力:与PARP抑制剂及铂类药物协同增效。

截至2023年,4款G-四链体靶向药物(含CX-5461与quarfloxin)处于IND阶段,反映该领域热度攀升。


三、G-四链体靶向药物研发现状

4款活跃IND的潜在药物:

1.CX-5461(Pidnarulex):I/II期,靶向G-四链体;

2.Quarfloxin(CX-3543):II期(曾中止,现重启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试验编号NCT00955786);

3.APTO-253:I期,靶向c-KIT G-四链体。


四、应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传统癌症疗法面临耐药性、非特异性和毒副作用等挑战。G-四链体靶向药物通过独特作用机制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并可与现有疗法联用。例如:

  • BRCA1/2突变癌:CX-5461与PARP抑制剂联用可增强DNA修复抑制;

  • 高复制应激癌:联合ATR/CHK1抑制剂可放大抗肿瘤效应 (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 related (ATR) and checkpoint kinase 1 (CHK1) kinases)。


五、未来方向与挑战

潜力:

  • 将“可成药基因组”从蛋白质扩展至核酸结构;

  • 探索非癌适应症(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

  • 开发RNA G-四链体靶向药物。

挑战:

  • 选择性:平衡肿瘤与正常组织的G-四链体稳定化;

  • 生物标志物:筛选预测性指标(如G-四链体密度、修复通路状态);

  • RNA G-四链体:拓展靶点(如MYC mRNA)以提升疗效。


总结  

靶向G-四链体DNA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路径,CX-5461作为先导临床候选药物,通过创新机制与联合策略展现转化潜力。这一领域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与药物开发,有望为全球患者提供突破性疗法。


参考文献  

1.Hänsel-Hertsch, R. et al. (2017). Nat Rev Mol Cell Biol. DOI: 10.1038/nrm.2017.73

2.Hilton, J. et al. (2022). Lancet Oncol. DOI: 10.1016/S1470-2045(22)00237-1

3.Drygin, D. et al. (2011). Cancer Res. DOI: 10.1158/0008-5472.CAN-10-1723

我们如何帮您呢?凯莱英临床(凯诺)专业团队为您尽快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