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的工作中是否会遇到这样的烦恼,申办方需要有相关EDC系统经验的DM,或者竞标的时候被问到这个EDC系统和其他系统比较的异同点和优势。遇到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做过这个系统的项目,该如何回答呢。 其实做过项目的DM都知道,每个系统都大同小异,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和熟悉每个系统的那些“小异”。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通过四张常见的CRF表单设计告诉你不同EDC系统的特点,以及了解各种设计的优缺点。
《【技术】四张CRF表单,快速熟悉不同EDC系统(上、下)》文章中已详细介绍了AE表单,本文将继续介绍既往抗肿瘤-药物治疗、尿常规以及肿瘤评估(靶病灶和非靶病灶)表单。
一 既往抗肿瘤治疗-药物治疗
1.1 Logline+link形式
表1-1
表1-2
因A系统logline和非logline字段无法共存一个页面,故常规会拆分两个表单,然后用link方案编号的方式来设计CRF。如表1-1和1-2所示,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明细两个表单均为logline的形式,通过方案编号和治疗方案编号的方式link起来,实际填写内容可参考图1-1和图1-2。
图1-1
图1-2
缺点:治疗方案的内容与详细的药物内容不在一个页面上,在EDC中review时会较麻烦,故设计CRF时也可以考虑治疗方案编号的link内容为(方案编号+治疗方案)。
1.2 可添加页+longline形式
表1-3
此种设计方式适用于B系统,《【技术】四张CRF表单,快速熟悉不同EDC系统(上)》文章中AE设计的1.2.2部分内容。考虑受试者发生既往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数量不会太多,故常采用此种方法设计。
二、尿常规
尿常规表单中,关于检查项同时存在定性/定量的结果该如何设计。
表2-1
2.1 B1系统
2.1.1 常规设计
对于B1系统而言,常规的设计是将定性的检查项和定量的检查项分离,仅定量结果的检查项使用Lab module,故可拆分为两张尿常规表单,或设计在一张表单内,但建库时分离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图2-1
此种方法较为常见,但定性的结果常需要人工核查。
2.1.2 定性和定量同时使用Lab模块设计
为了核查便捷,我们也可使用以下设计方法,将定性和定量设计在一张表里,同时都能使用lab模块进行临床意义的触发,无需人工核查。
表2-2
检查项*:
①如果方案中已规定检查项为定性或定量,则可直接设计具体的检查项;
②对于单中心来说,能在数据库上线前获取中心的尿常规范围,即可确定具体检查项的结果是定性还是定量;
③对于多中心来说,每家中心的检查项(定性/定量)不一致,此时可将定性和定量都设计,如尿蛋白(定性)、尿蛋白(定量),供不同的中心选填,但此种方式会增加录入的工作量。
结果**:
将定量的结果设置为数值型,同常规其他实验室检查项结果;将定性的结果设置为选项,可供选择,但注意需要将所有定性的可能结果均列上,否则会出现结果不在选项内,无法选择的情况。
B1系统中当定性检查结果设置为选项时,可通过设置范围为codelist的值来使用lab module。如将选项的前四个设置为ND、NA、阴性(-)、正常,并设置范围为1-4(1-4对应的是选项的codelist,1=ND,2=NA,3=阴性(-),4=正常),当选择前4个选项时,代表结果为正常,不会出现临床意义的填写框;选择前4个选项以外的选项,则默认为结果不在正常值范围内,会出现临床意义的填写框。
注:范围是连续的值(只能是“1-3”或“2-5”等,不能出现“1-3,5”的情况),所以设置选项的时候,需要将正常(不需要出临床意义)的结果放在一起,中间不能混入异常结果,否则会出现错误。
图2-2
图2-3
此设计方法可以将定性结果与LAB module结合起来,节约人工核查的时间,但对于多中心而言,需要获取所有的定性结果,否则可能会出现结果不适合的情况。另外需要与项目组确认是否接受此种设计方式(EDC中需将定性范围设置为1-4,与原始范围提供的阴性不一致)。
2.2 A系统
A系统中可以将定性和定量检查项设计在一张表单中,且结果可以根据检查项分别设置成文本型或数值型;若检查项的结果不确定,则可以全部设置成文本型。结果设置为文本型,若录入数值,仍能进行结果、范围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在线核查。定性的检查结果及范围的清理需要通过人工核查来进行。
图2-4
2.3 B2系统
B2系统同A系统,可以将定性和定量检查项设计在一张表单中,但结果需要都设置为文本型,如果录入数值,仍能进行结果、范围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在线核查。
与A系统不同,B2系统的定性结果可以使用LAB module(若设置范围为阴性,录入结果为阴性,表示结果正常;录入阴性以外的检查结果,则字体会显示红色,表示结果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此种方式在EDC核查时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如果拉表清理,则无提示,仍需要人工核查。
另B2最新系统,定性结果和范围及临床意义之间可以撰写程序进行在线核查,但这种核查具有局限性,仅当检查结果与范围完全一致时,默认为正常;当结果与范围存在不一致时,即认为异常(若出现结果录入-,范围为阴性,程序会默认为结果与范围不一致),故如需使用在线核查,需要谨慎考虑此种方法的优缺点。
图2-5
三 、肿瘤评估(靶病灶、非靶病灶)
肿瘤评估访视与安全性访视是两条相对独立的时间线,故对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系统来说,设计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肿瘤评估和安全性访视的访视重合的项目,可将肿瘤评估的表单放在对应的计划内访视下,所有的EDC系统都适用。那对于肿瘤评估和安全性访视的时间不重合的项目,我们该如何设计CRF呢,下面根据不同的EDC系统来介绍一下不同的设计方法。
3.1B1系统
B1系统可以实现访视下套访视的形式,故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肿瘤评估放在一个访视下,如下图3-1所示:
图3-1
基线期*:
默认存在,或与筛选期其他表单一起激活。
随访**:
随访访视可通过“下一访视”选择“是”进行激活。计划外访视***:可通过add event来添加(故此访视无需增加下一访视的表单),添加的访视需显示在肿瘤评估访视下,且可以规定显示在所有的随访访视后。
表3-1
病灶编号a:
靶病灶最多5个病灶部位,故此处可以固定五行设计,以防出现CRC录入超过5行的情况,也可以减少人工核查。但需要注意,固定5行,仅第一行可设置必填(Lead Question选择是),剩余4行不能设置必填,仅逻辑核查缺失。固定5行后,靶病灶直径总和可以设置为自动计算。
病灶部位&部位具体描述b:
B1系统中可设置激活,基线期的病灶部位及部位具体描述填写完成后,通过leading question来激活随访访视(如下图3-2所示),同时随访访视中的病灶部位及部位具体描述会自动赋值(如下图3-3所示)。但此种自动赋值仅适用于上述的随访访视,对于add event的计划外访视,需要页面保存后才出现赋值的内容,故需要页面二次保存。若基线期的内容被失活,后续访视也会自动失活,此种激活访视对于录入及清理都极为便利(不需要重复录入病灶部位,不需要核查前后访视的病灶部位及具体描述是否一致),但对DBD而言,撰写的动态程序较为复杂,且DM测试也需要考虑全面,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
图3-2
图3-3
是否检查c:
这个字段在基线期无需设置,只要Leading Question有靶病灶存在,基线期必须检查,所以对基线期而言这个字段无意义。但如果基线期存在病灶,后续访视都需要确认是否进行检查(实际会出现某个病灶部位未检查的情况),故对于后续访视而言此字段是必须的。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靶病灶可以设计两张表单,分别适用基线期(删除此字段)和除基线期外的随访访视和计划外访视(放置该字段)。如不想拆分两张表单,也可将“是否检查”改为“未查”的形式,采用check box,未勾选代表已查,故不会增加CRC的录入工作量。
无法测量的原因d:
同理,这个字段在基线期无必要,如无法测量,即不属于靶病灶,不能记录在此表单中,但后续访视会出现无法测量的原因,需要填写。故此字段可拆分表单也可合并,如合并收集,选项中需要增加不适用选项,供基线期选择。
是否融合/分裂?e:
常规基线期不会发生融合/分裂的情况,故此字段如需要设计在基线期表单中,可增加不适用选项。3.2B2系统B2最新的系统也可实现访视套访视的形式,故设计CRF可参考上述B1系统的设计方法。
3.3 C系统
表3-2
当前检查阶段*:
必须设计的字段,通过此字段将不同访视下的靶病灶联系起来,选项常设计为基线期、计划内访视(如C2,C4,C6等)、计划外访视等。
C系统是可实现logline+logline的形式,所以可以把每个病灶部位设计成logline的形式(如下图3-4所示),同时针对每个病灶部位的不同检查阶段,也可以重复添加行来录入(如下图3-5所示),这样靶病灶的所有内容均在一个表单中体现,不会出现多个重复表单的情况。
图3-4
图3-5
此种设计方法在EDC中体现比较清晰,总共几个病灶部位就记录几行,每个病灶部位进行的访视又在一个页面下集中体现,但如在EDC中直接核查时,同一个访视的不同病灶情况需要分别查看,不够直观;并且一个访视下的靶病灶总和不能在靶病灶这张表上体现,需要设计在肿瘤疗效评估中,在EDC中核查靶病灶直径总和时需要翻找多个页面,比较麻烦。
图3-6
3.4 A系统
上述两种设计方式在A系统中均无法实现,因此可以考虑将肿瘤评估访视同计划外访视设计,每次都新增一个访视,但此种方式会使EDC界面上访视较多。
图3-7
表3-3
上述内容为既往抗肿瘤治疗-药物治疗、尿常规以及肿瘤评估(靶病灶和非靶病灶)三个表单的CRF设计方法,希望对大家的数据管理工作(设计CRF及了解不同EDC系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