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技术】略谈Backfilling BOIN设计
2025-07-24 10:21

BOIN设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肿瘤剂量递增的试验设计中,其找到MTD的概率优于传统的3+3设计,当对找到MTD信心增加时,如何在剂量递增阶段合理有效地累积更多的受试者例数,成了一个新的目标,Backfilling BOIN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次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种设计。


一、关于BOIN设计

首先回顾一下BOIN设计,比如我们进行一项BOIN设计的试验,预设DLT率为0.25,会得到一个升降剂量的决策区间,当当前剂量组(current dose)累计DLT率小于等于0.197时,升高剂量;当目前剂量组累计DLT率大于0.298时,降低剂量;如果累计DLT率处于(0.197, 0.298]中,维持当前剂量。其流程图和决策表如下图表所示:

图1.png

图2.png


二、关于Backfilling BOIN设计

Backfilling BOIN设计是在BOIN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回填队列,对回填队列我们可能会有3个问题:开始条件,终止条件,与BOIN爬坡队列的优先顺序。

1.开始条件需要满足回填队列是一个安全且有效的队列:

a)安全性:回填剂量dose b低于当前递增剂量dose c

b)有效性:在dose b或更低剂量中观察到有效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效性可以是应答,但不局限于应答,也可以是肿瘤缩小,也可以是生物标志物的改变。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假设有效性是单调的,即如果低剂量组观察到有效,那么高剂量组的有效性不低于低剂量组。

2.终止条件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安全性终止,另一种是因为达到预设例数终止,按下述说法就是(a and b)or c的逻辑条件。以预计DLT率为0.25为例:

a)当dose b累计受试者DLT率大于0.298。

b)当dose b和dose b+1累计受试者DLT率大于0.298。

c)当dose b累计受试者例数达到12例。

3.优先顺序的话,要先满足BOIN爬坡队列,就是如果有受试者既可以进入爬坡队列也可以进入回填队列时,优先进入爬坡队列。

这时我们发现,可能在Backfilling BOIN设计中同时存在爬坡队列和回填队列,那么这两个队列累计受试者的决策选择可能有所不同,进而出现决策相同或者相反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会有决策矛盾,什么情况下会没有矛盾,可以通过下表来看一下。

图3.png

如上表所示,当dose b决策为升高剂量时,dose c有任何决策都不会有矛盾;当dose b决策为维持当前剂量时,dose c的决策如果是升高剂量,会有矛盾;当dose b的决策为降低剂量或终止剂量时,dose c不论什么决策都会产生矛盾。在这9种组合里,右上角的三种组合可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左下角的三种组合可谓是“运去英雄不自由”;左上至右下对角线的三种组合里,都是相向而行,但如果dose b也是下降的话,dose c的爬坡决策可能会无从落脚。

由此,构建一个统计量qk hat帮助决策,qk hat的定义是合并dose b至高剂量dose k的累计DLT率(下图)。

图4.png

首先计算qc hat,根据qc hat的结果可能产生3种决策:

1. qc hat小于等于0.197,升剂量至dose c+1。如果dose c是最高剂量,维持dose c。

2. 如果qc hat大于0.298,从dose c向下寻找dose k,使dose k满足qk hat小于等于0.298,如果没有找到dose k,降低至dose b-1。如果dose b是最低剂量,维持dose b(除非达到终止条件)。

3. 其他情况,维持dose c。


三、案例

最后,用文献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上面所说的内容。预计DLT率为0.25,以3个受试者为一组,当总例数达到30例,或单个剂量组例数达到9例且决策为维持当前剂量时终止爬坡。

图5.png

  • 受试者1-3分配至dose 1,无DLT事件发生,升高剂量至dose 2。

  • 受试者4-6分配至dose 2,无DLT事件发生,升高剂量至dose 3。受试者5有应答。

  • 受试者7-9分配至dose 3,无DLT事件发生,在受试者9的DLT观察期内,可以对dose 2进行回填。因为爬坡队列已经爬到了dose 3,假设安全性也是单调的,那么dose 2是安全的,dose 2观察到了应答,dose 2也是有效的,满足了回填队列的开始条件,在受试者9的DLT观察期内,入组了受试者10-13。

  • 受试者10-13回填至dose 2,发生1例DLT,我们也可以多看一下是否有决策矛盾,dose 2累计DLT率是1/7,决策升高剂量;dose 3累计DLT率是0/3,决策升高剂量,无矛盾,爬坡队列升高至dose 4。

  • 受试者14-16分配至dose 4,无DLT事件发生,在受试者16的DLT观察期内,可以对dose 3进行回填,那么为什么不对dose 2继续回填呢?因为一般回填至可回填的最高剂量,还是基于单调假设。这次回填了2例,受试者17-18。

  • 受试者17-18回填至dose 3,发生1例DLT,我们再看一下是否有决策矛盾,dose 3累计DLT率是1/5,决策维持当前剂量;dose 4累计DLT率是0/3,决策升高剂量,有矛盾,计算qc hat = 1/8,升高剂量。

  • 受试者19-21分配至dose 5,发生2例DLT,在受试者21的DLT观察期内,可以对dose 4进行回填,回填2例受试者22-23。

  • 受试者22-23回填至dose 4,皆发生DLT,假设此时受试者21未完成DLT观察期,受试者24的回填队列该如何进行选择?此时dose 4累计DLT率为2/5,决策为降低剂量;dose 5累计DLT率为2/2,决策为降低剂量,计算qc hat = 4/7,决策为降低剂量且终止该剂量。根据规则找到dose b-1,即dose 3,受试者24回填至dose 3。

  • 受试者24回填至dose 3,无DLT发生。

  • 受试者25-27,根据决策,爬坡队列也降低至dose 3,发生1例DLT事件,在受试者27的DLT观察期内,可以对dose 2进行回填,回填受试者28-29。

  • Dose 3达到9例受试者(爬坡+回填),累计DLT率为2/9,决策为维持当前剂量。达到终止条件,结束爬坡。


四、总结  

综上,Backfilling BOIN设计可理解为在爬坡进度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观察的受试者例数、累积更多数据的一种设计。结合上述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其决策过程较BOIN设计更为复杂,需要及时评价升降剂量、回填等条件,且需要多部门协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到有试验进行BOIN+简单回填的设计,部分引入Backfilling BOIN设计考量,这也是一种权衡后的处理方式。无论如何,多快好省地找到研究药物的最优剂量是我们共同的期盼,Backfilling BOIN设计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Zhao Y, Yuan Y, Korn EL, Freidlin B. Backfilling Patients in Phase I Dose-Escalation Trials Using Bayesian Optimal Interval Design (BOIN). Clin Cancer Res. 2024 Feb 16;30(4):673-679. doi: 10.1158/1078-0432.CCR-23-2585. PMID: 38048044.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x2KYVEjN/?spm_id_from=333.1387.search.video_card.click

我们如何帮您呢?凯莱英临床(凯诺)专业团队为您尽快提供服务